学者通缩流感或令亚洲头疼异常
学者:通缩“流感”或令亚洲头疼异常
通缩正通过后门进入亚洲。整个地区的生产价格都在下跌:在菲律宾甚至下降了8.5%,而第一季度该国的GDP增速为7.8%。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应承担部分责任,但罪魁祸首是美国需求疲软。若无法弥补这一差距,公司恐怕很难偿付日益攀升的债务。 全球廉价货币驱动下的、强劲的本地需求正体现在从曼谷到雅加达、从新加坡到香港的泡沫多发的房地产价格上,但国内需求并非这些出口依赖型经济体的主要增长引擎。美国消费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亚洲出口商的收成。 不仅如此,尽管美国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开启了各种印钞机,美国消费疲软一如从前。 中国、台湾地区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新加坡、泰国和菲律宾的四月出厂价平均下降了3.5%,已连续第八个月下降。 这个问题不局限在亚洲。但是,尽管墨西哥的出口价格正在以年均3%的速度下降,国内需求旺盛为之提供了缓冲。整个经济层面的生产价格正在缓慢攀升。与此同时,巴西制造商的商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上涨了5.5%。 亚洲有更多的烦恼。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工资水平正在大幅上涨,而信贷占GDP的比重攀升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。若生产商无法用出口量增幅来弥补定价能力的缺失,公司营收将受到抑制,从而威胁到公司的偿债能力。这可能为该地区的银行带来麻烦,尤其是在全球廉价货币时代走向终结之际。 政策制定者的选择是有限的。信贷需求如此旺盛,降息将带来风险。更好的做法可能是,利用资本管制和汇市干预的组合政策,引导汇率下行。这一做法可以增加出口商的本币收益,帮助它们偿还债务。但是竞争性贬值不是对所有国家都有效。 过去四年来,亚洲货币当局一直在与来自西方的通胀性资本流入对抗,如今,他们必须把注意力转向可怕的通缩“流感”了。 安迪·姆克吉驻新加坡,主要报道亚洲经济。此前曾在《海峡时报》,彭博社等工作。毕业于印度德里大学新闻专业。